滚球买球的app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机构 临床医学系 部门概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 2022-05-07 00:00 ]  阅读次数: [ 10319 ] 次  [ 关 闭 ]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一)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二)专业代码:520101k

二、入学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大类代码

所属专业类

类代码

对应行业

主要职业类别

主要岗位类别

职业资格证书

医药卫生大类

62

临床医学类

6201

卫生(84)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临床医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助理全科医师资格证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基层卫生机构职业群,能够从事医疗、保健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一下要求: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 1-2 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 1-2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3)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4)掌握预防医学、急诊医学和社区医学的基本知识。

(5)掌握基本医疗机构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

(6)掌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

(7)熟悉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医辽的基本原则与服务模式、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策略。

(8)熟悉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和中医中药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含英语读说写能力)。

(3)能够对基层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

(4)能够进行基本诊疗技术操作。

(5)能够合理使用临床常用药物。

(6)能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7)能够开展卫生适宜技术服务。

(8)能够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日常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提高工作效率。

(9)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实施人文关怀。

(10)具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能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1、形势与政策(32学时)

《形势与政策》课程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公司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2、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32学时)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环节和丰富互动的小组活动指导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探索职业社会、拟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积极行动;同时,结合企业参观、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大大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

3、体育与健康(68学时)

依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高职公司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知识和运动卫生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

4、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2学时)

是一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思想观点,读懂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政策的理论依据的公共基础课。

5、思想道德与法制(48学时)

《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是高等公司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公司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4学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2学时)

本课程是面向各专业的公共课,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觉醒、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和助人的技能,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课程。它着重介绍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大量案例,分析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和心理调节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和正确评价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调节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健康,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发展;学会简单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人。该课程的学习对大学生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促进自我的良好发展有极重要的推动意义。课程主要内容有: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绪及挫折应对、恋爱与性生理、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等。

8、计算机应用基础(72学时)

本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DOS和Windows95操作系统,Word97、 Excel97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基础,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基础,多媒体幻灯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使学生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制作、网页制作等基本操作能力。

9、大学英语(118学时)

在中学外语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学习,详细讲授各种基本句型、基本语法。从听说入手,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技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和使用外语打下扎实的基础。安全法制教育(16学时)

10、创新与创业教育(32学时)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使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11、军事课程(148学时<112学时军事技能+36学时军事理论>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公司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12、劳动教育(16学时)

本课程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与本质,正确理解劳动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特色劳动关系问题,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坚持全面的、本原的劳动观,把劳动看成包括人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并结合劳动文化学的阐释和劳动未来学的预见,向新时代大学生生动诠释出亘古不变的劳动本质,劳动永远与每个人的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结合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普及必要的劳动科学知识,结合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劳动问题,普及必要的实用知识,并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组织教学。

13.安全法制教育(16学时)

针对当代大学生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简要介绍校园各种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防范方法和避害技巧。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专业课程】

13、人体解剖学(96学时)

通过学习人体的正常结构,使学生建立对正常人体结构的整体认知,掌握人体的大体和微细结构特点并了解其主要功能,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奠定形态学知识基础,满足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前者按运动系、内脏学、内分泌、脉管系、感觉器和神经系顺序叙述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等内容;后者分头颈部、胸部、项背部、胸部、腹部、盆部及上下肢等,主要研究各区域内器官与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层次关系和临床应用。

14、组织胚胎学(48学时)

是医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用显微镜技术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关系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人体发生发育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从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分裂、分化、逐步发育成新个体的全过程。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体的微细结构和发生规律,对于进一步学好其他医学课程,为开展防病治病的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5、生物化学(64学时)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应用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其特点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其中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结构、基因表达与调控等内容被视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作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近来年,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各个学科的问题。同样,近代医学的发展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许多疾病的机理也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加以探讨。

16、生理学(72学时)

生理学是叙述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通过对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肾的排泄功能、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整体水平掌握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为认识和了解疾病、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17、病理学(72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从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角度研究和分析疾病,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和后果,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与先前所学的其它医学基础课关系密切,并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18、病理生理学(36学时)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9、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36学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药理学(72学时)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依据的医学基础学科。通过学习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使学生初步具备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应用药物以及利用药物知识进行用药指导、用药宣教的能力。

21、医学机能学实验(36学时)

机能实验学打破了传统医学实验教学的单一模式,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个学科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立开课、单独考核的机能实验学课程体系。机能实验学的建立有利于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交叉与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尤其对培养综合型医学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医学心理学(18学时)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3、医学伦理学(16学时)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   

24、卫生法规(18学时)

是一门法律学科课程,它是运用一般的法学理论和方法阐释卫生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和现实意义,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学生信仰法律的现代法治精神的一门应用性法律教育课程。

25、预防医学(54学时)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预防医学在强调预防为主观念的同时,将预防、保健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进行有机地整合,为患者乃至整个人群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协调性的卫生服务,这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学习卫生学部分能让学生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环境因素,充分认识改善和利用环境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医学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推断能力,掌握医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分析与评价能力,为阅读专业文献、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统计学基础。 

26、诊断学(90学时)

诊断学是一门关于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病史采集(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常用诊疗技能、实验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其他检查、医疗文书与诊断思维等内容,学生能合理运用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病史采集、系统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实验室及其它器械检查,采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疾病本质,建立正确的临床诊断,从而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检查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和不可或缺的基础。

27、外科学(总)各论(150学时)

外科学是研究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的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学科。它包涵外科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项基本技能操作;不单纯局限于体表某些疾病,它包括许多疾病,并涉及到其病因、发生、发展、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治疗方面要能运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方法。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技术和无菌观念,使学生掌握外科基本问题、手术学,使学生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适应症等。进一步掌握其在本专业方向上的应用及实践操作。

28、内科学(114学时)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综合学科,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论述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及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科学以非手术方法治疗疾病而与外科学相区分。通过学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及代谢、营养、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进展。达到能概述内科学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的内容和方法;能制定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实施方案;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资料,对常见病做出初步诊断,并制定诊疗计划;能对内科常见急、重病进行诊断和防治;能熟练地询问病史;独立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结果要符合实际;能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并能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其临床意义;能写出规范的内科住院病历;具有一定的卫生宣教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求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为社区健康服务的思想。

29、妇产科学(64学时)

妇产科学是专门讲授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课程,包括产科学和妇科学两大部分。产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心理和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和处理,以及协助新生命诞生的医学课程;妇科学是一门讲授妇女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和处理的医学课程。妇产科学还包括计划生育,主要讲授女性生育调节,包括避孕、绝育和优生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熟习妊娠生理、妊娠诊断、正常分娩的基本知识;能熟练进行孕期检查、产后保健、围产期保健及优生咨询;熟习异常妊娠、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的诊断和防治;能熟练询问病史,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和书写完整妇科病历;熟习女性常见生殖器官炎症、肿瘤,月经失调的诊断和防治;能进行计划生育的一般宣教、咨询和指导。

30、儿科学(64学时)

儿科学针对的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是一门讲授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方法,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和方法,了解儿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31、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实务(32学时)

通过学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居民健康建档、管理与应用,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实施 0-6 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病人、肺结核病人的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协助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基本规范和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理念。

32.医学影像诊断技术(36学时)

   教授学生掌握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常规X线(包括血管造影)、超声和CT、磁共振,另外还简单阐述影像成像原理、影像设备和影像技术。

33.临床实践技能(32学时)

通过综合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执业考试能力。综合实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掌握知识,综合应用知识,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综合实训中的实训方案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开展综合实训的目的,就是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医学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其以后参与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4.医用化学基础(32学时)

主要介绍了医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其中以有机化学为重点。使学生基本掌握物质的本质特征和反应机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35.细胞生物与医学遗传学(36学时)

细胞生物学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医学遗传学亦称人类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对象是人类,主要研究人类(包括个体和群体)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物质基础。医学遗传学通过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病和与遗传有关疾病的科学根据及手段。

36.常用护理技术(18学时)

本课程着重阐述了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常用护理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某些护理理论、护理技术的同时,学会与人、与患者的沟通的技巧,培养与患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为今后与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良好合作打下基础。并且能了解社区护理的的特点,为使以后走向社区打下基础。

37.全科医学概论(36学时)

全科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理论与医疗服务的模式。它整合了现代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为全体人群健康促进服务的医学服务体系。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完善的问题为导向的连续性居民健康档案等。是临床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进行医学实践的重要工具。

38.中医基础与适宜技术(32学时)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理、疾病的诊法与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药的其他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39.康复医学(36学时)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已把预防、医疗、康复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

40.传染病学(18学时)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加速控制和消灭某些重要传染病打下基础。内容包括总论、立克次体病、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及寄生虫病。

41.皮肤性病学(18学时)

皮肤性病学是研究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措施的临床医学学科。本课程是讲授皮肤、粘膜及与皮肤、粘膜相关疾病的临床专业课程,包括总论、皮肤病学各论和性传播疾病三部分。皮肤病与性病放在一起,是因为性病多通过皮肤粘膜传染,且在病程中均会出现一定的皮肤粘膜损害之故。本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较严重皮肤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熟悉皮肤病与其他临床各科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掌握常见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具备专业理论、基本诊疗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为今后从事皮肤科或其他各科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眼耳鼻喉科学(16学时)

五官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内容主要包括五官科疾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五官疾病的整体概念,理解五官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的科学内涵,能独立应用五官科疾病诊治程序,参与实施五官科护理,为五官科患者提供健康的服务。 

43.急救医学(32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本课程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技能,如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常用洗胃液的种类及用途,以及心肺脑复苏基本理论和操作步骤的进展。增加了危重病患者监测等在急救诊断和治疗上与急诊有关的知识点,重点讲述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熟悉休克致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急救和支持措施及其病理生理。

、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配置(包括生师比、专兼比和专任教师学历、职称要求)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公司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 2004]2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 号)等有关文件的要求。

1. 队伍结构

临床医学专业要建成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临床经验也较为丰富的 “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任教师队伍形成职称、年龄合理的梯队结构。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 22﹕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 70%,硕士学位以上比例为 60%,中级以上职称比例约 90%,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大约为 1:1。

2. 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相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有每 2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行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双师型专任教师,从事本专业 2 门及以上相关课程教学达 10 年及以上,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临床医学行业、专业发展,能广泛联系医疗机构,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积极开展本专业建设研究,深化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公司领导下,拟定和落实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负责组织制定或修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本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写和审核工作;提出本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负责本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组织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实施计划、技能训练方案、教研活动安排,任课教师和选用教材的确定;负责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负责安排、指导和管理本专业学生实习等。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主要从医疗机构聘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或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副高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热心从事教学工作,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实训教学设备设施(含实训室面积和生均设备值)配置应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公司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 号)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教高厅[2004]16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 号)等有关文件所规定的“合格”以上标准进行配置。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 Wi-Fi 环境,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 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包括基础医学实践实训中心和临床技能实践实训中心等。根据课程设置相关校内实验实训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包括《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制度》《实验员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践性教学工作规定》等;配有专职实验管理人员;有计划地对学生、行业人员以及社会学习者进行课外开放,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环境、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享服务,提高实验实训室的使用率和综合效益。校内实训基地课外开放实验实训室应根据本室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根据申请人员的不同要求,通过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预约开放场地和时间。开放内容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学生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和技能证书培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技能鉴定考证;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普基地参观等。基础医学实践实训中心包括:①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以人体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临床应用解剖学等实践教学为主体,配置人体解剖台、人体解剖和胚胎标本与模型、多媒体和虚拟仿真学习环境与数字人信息资源。②医学机能学实验室: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和心理学等实验教学为主体,配置动物实验台、相应手术器械、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及配套设备,人体生理机能测量相关设备。③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以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及病原微生物学等实验教学为主体,配置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组织病理切片、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切片等。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等实验教学为主体,配置移液枪、离心机、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泳仪、层析装置和 PCR 仪等仪器设备,建设适合开展细胞培养、蛋白质、核酸定性定量分析、提纯分离及纯化技术以及 PCR 技术的实验条件和环境。⑤

病原生物实验室:以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为主体,符合 2018 年国务院 424 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订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17)《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以及《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11)等要求建设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1)有条件院校建设 1 间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2006 年卫生部)选取相应的实验材料。配置生物安全柜、光学显微镜、细胞计数板、高压蒸汽灭菌器、微量移液器、培养皿等。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为主体,符合国家相关网络安全标准,建设具有安全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可视化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括:门户网站、教学平台系统、智慧学习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系统、服务管理系统等。临床技能实践实训中心以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实践教学为主体,设置临床仿真实践环境,模拟临床岗位实际工作情景,配置多媒体实践教学设施,主要教学设备包括:病床、SimMan 综合模型人、全功能急救模型人、气管插管模型、洗胃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级分娩与母子急救模型、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实验室、心电监护仪等。此外,公司附属医院还拥有 X 线检查设备、超声诊断仪、24 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仪等设备。涵盖国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项目标准化视频资源,按功能配置实训操作设备,可组合形成客观结构化的临床技能考核(OSCE)体系。包括:外科刷手室、模拟手术室、外科基本技能(切开、止血、清创、缝合、换药、拆线等)训练设备等;心肺、胸腹部体检模拟系统,胸穿、腹穿、腰穿和髂穿模拟人等内科及诊断学实训设备;心肺复苏、外伤急救等模拟设备;妇科检查、骨盆测量、产科触诊和分娩机转等妇产科实训模型;儿童发育及营养测量设备;静脉穿刺、胃管置入、导尿、吸氧、吸痰等基础护理实训设备。校内实训带教人员包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验管理技术人员。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兼职教师;专业核心课实训带教教师还应具有行业执业资格、初级及以上行业专业技术职称、1 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经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相应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具有良好的带教意识,能按

照课程实验实训大纲,合理运用专业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线下线上混合式实践教学,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指导实验实训、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验实训任务,评估实验实训效果。实验管理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保管与维修以及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开出率,要达到课程教学标准规定完成项目的 100%。

3. 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本专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两类。

综合性医院实训、实习基地要符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等部门颁布的有关文件要求,科室分类齐全,医疗设备、教学设备和技能培训中心等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药有专门的临床教学管理部门和专制管理人员,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包括二级甲等及以上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等综合性医院。

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该能够承担在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临床见习和部分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在校生均住院床位大于 0.5 张。实习医院用于实习教学的床位数不低于接纳本专业实习生总数量的 5 倍;具有示教室、学生自习室等专门的临床教学场所,满足临床实践教学需要的图书资料和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基本的住宿、餐饮等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险保障。实习岗位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感染科、五官科等临床科室的门诊和病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训、实习基地主要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符合相关建设规范且具有一定规模,服务人口不少于 3 万人,基本科室设置完备,服务项目

齐全,有实习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人员,实习岗位必须包括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习带教人员(指导教师)应具有行业执业资格、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 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经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相应的兼职教师培训,具有良好的带教意识,能按照实习计划(大纲)为实习生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指导临床实践、评估实习效果、鉴定实习成绩,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4. 毕业实习基地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实习基地基本要求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提供临床医疗和基本公共倍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 支持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鼓励教师开发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包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发行适用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国家级规划、全国行业规划、职业精品教材等。教材选用由二级学院申报上报,教务处审核订购。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馆应拥有医学专业有关的专业期刊 40 多种,专业图书 8 万册及相应的专业著作、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图书文献配置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包括:涵盖基础医学、医学人文、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各学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等临床医学专业相关图书和一定数量的国内外专业期刊;要有满足本专业师生需要的电子图书、期刊、在线文献检索等电子阅览资源和设备。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公司应建立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包括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师排课系统、教师及学生课程查询系统、学生成绩登录及查询系统、教材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等。

(四)教学方法

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团队化教学”、“场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1)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讲解知识点之前,通过一个实际的项目,引出知识点,为了解决项目的问题,讲解知识点,提高学生兴趣。

(2)分层实践教学法 始终坚持以技术应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把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实行层次化分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3)与职业认证结合教学法 教学中贯穿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课程考核内容来源于等级考试试题库。与职业认证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学习动力。

(4)问题引导法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以问题的设计和回答为主要形式,实施要点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

(5)案例教学法 围绕一定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6)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获得较高的评价,学生通常会充分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角色扮演是在模拟状态下进行的,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地获取多种工作经验,锻炼能力的机会。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需要角色之间的配合、交流与沟通,能够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末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闭卷笔试、操作考核、小组答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检测,以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为参考,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为考核点,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突出过程性与阶段性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把学生自我评价与老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予以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毕业考试参照国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式,探索二段式毕业综合考试改革,采用理论综合考试与多站式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把行业评价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国家权威机构评价,如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考试等,形成立体的人才评价网络,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六)质量管理

    实行公司、系部和教研室三级管理,明确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和管理办法。规范教学任务下达、学期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学生考核等工作。推行专业带头人制度。在公司教学督导组和系督导组的指导下,通过新生素质调查、定期教学检查、三级听课制度、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积极开展专业自省,促进专业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鼓励应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记录、分析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职业素养达标等方面的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作为是否准予毕业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成绩考核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学生成绩是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综合考评及评选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

(一)、考核的形式

  严格进行学业考核,实行考试及平时考核方式评定成绩。成绩考核中理论教学可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法,实践教学采用考试和技能鉴定等办法。其中理论考核占70%,实践占30%,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升留级和是否准予毕业的依据。

理论教学要通盘安排好每个学期考试和考查课程的门数。考试课程一般每学期不超过五门,其余列为考查课。要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要按适当比例记入考试成绩。要注意技能的训练,对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可单独考核。

(二)、技能考试

1、各学科在学生上实训课时按照实训报告要求,对每一项实训内容进行打分(百分制),取其平均值,占结业考试的30%,理论课(百分制)占70%,满分合计100分。

2、学生实习前,组织毕业技能考试,所得总成绩满分为30分,计入毕业考试成绩。毕业考试为外妇、内儿笔试,各为100分。

实践教学的综合作业、模拟实习应单独考核。要全面评定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成绩,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及表现对其成绩进行评定。达到教学计划规定最低要求、通过毕业综合科目考试、并达到公司规定的其他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不符合毕业的条件者,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临床医学系简介
互联网www.newsvib.com